總網頁瀏覽量

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

〈魚生是中國的,蒼井空是日本的〉


豐富的日本魚生


        我有位朋友愛吃放題,每次看他吃魚生,總覺得他不是進食,而是屠殺三文魚。所以我每次都和他說:「咪食啦!你就嚟食到三文魚都絕種啦!」他眼尾睄我一下,不好意思叫三文魚,便改叫鰻魚。不久,我們又發現他根本在屠殺鰻魚,我只好扮任達華:「仲食!成個海洋界都畀你搞『彎』曬啦!」

        港人愛食魚生,同蒼井空是日本人,相信是人都知。不過,魚生不是日本發明、蒼井空不是真名,相信沒多人知。


日本山葵,售價極貴,在香港難以吃到
        講魚生,咸豐年都不夠遠,應該要講到西周。西周肉貴,甚少機會食[1],但中國江河縱橫,魚產豐富,食魚比食肉普及。中國魚生不叫魚生,亦不叫刺身,而叫「魚膾」[2]。當時並非拍攝《人在野》,古人不是無得食迫住食,亦非唔識食。他們識飲識食,竟然同現在食魚生差不多!

Wasabi同魚生,就像Twins 一樣,少一樣就差好遠。這食法不是我說的,也不是日本人發明。早在東周,如果秋天食魚生,他們懂得點芥末醬[3];春天食魚生,他們則懂得用蔥[4]。順帶一提,Wasabi 是山葵醬,但售價極貴,故我們一般只是食芥末醬[5],剛巧與周人一樣。

        我一直覺得,在香港做廚師,味道第二,刀功第一。不然怎能將一塊肉眼扒,切到火腿般薄。切魚生,刀功要精細,最精細莫過於日本人。不過,原來東周人食魚生都講刀功。「膾」字就是解「切肉」[6]。東周人認為切魚生,一字記之曰:快!正符合古龍武學理論——「千破萬破,惟快不破。[7]」曹植不講過程,只講成果,認為好的生肉卷起如像薄紗,攤起來像雪片[8]。所以說,曹植確是飲食界大宗師,難怪今日廚師們都將牛扒切成薄紗!
刀工一流,薄過紙!

        你想不到的,孔子都喜歡食生肉。這位生肉迷,更是庵尖至極。他重視刀功,肉一定要切得薄[9]。而且,他還高竇過貓:肉切得差,他不食;無芥末醬,他又不食[10]。如果孔子今日在茶記食飯,相信他變成不孝子了,要媽媽替他受罪。

香港的魚生有平有貴,由幾蚊到幾千蚊都有,豐儉由人。在漢朝,魚生是奢華的菜色[11]。曹操喜歡食魚生,更是魚至羸上身,做了魚生師傅,親自即席宰鱸魚,下薑調味做魚生,招待客人[12]。曹操未算誇,同期名士陳登才是魚生迷。有一日他病了,找華佗救命。華佗發現,陳登吃得太多魚生,肚裡生滿蟲。陳登食了華佗的藥,立刻嘔了三升[13]的紅色小蟲。而且,小蟲一半身是魚生,另一半身的頭就亂動!嘔完陳登就病好,三年後陳登再次病發,一命嗚呼[14]。所以,我下次會同我的朋友說:「你唔好照x光呀!萬一照到你成個肚都係蟲,嚇親醫生呀!」

爐魚肉,的確很吸引

        香港就「秋風起,三蛇肥」,蛇一肥,人自然吃得肚滿腸肥。在魏晉時期,秋風起不是想起食蛇,而是想起鱸魚魚生。當時有名士張翰看見秋天,便想起蘇杭一帶鱸魚魚肉,就即刻辭官去蘇杭了[15]。如果有一日見工,HR 問你辭工原因,可以試下答這個故事,可能殺出血路呢!不過我都相信,你會畀HR斬出一條血路。

到了唐代,吃魚生簡直到了頂峰,成為當代美食。白居易的作品,多諷刺時弊,講述貧富懸殊,詩中多寫有錢人家愛食魚生[16][17]。魚生食就好食,但弄魚生不是這麼容易,至少劏魚時血花四濺,一手都是血,斷不能稱作美。不過,孟浩然只用「纖手膾紅鮮」五隻字,整個恐怖的場面,突然又變得美麗起來,果真神也。

日本拖羅,見到都覺得正

香港喜歡食三文魚,日本人喜歡食吞拿魚,尢其是吞拿腹部,即是「拖羅」。三文魚原產地是挪威,中國都有吞拿魚,古稱「鮪魚」,不過少食,多用來觀賞。在唐代,他們主要食鯽魚、鯿魚、魴魚、鯛及鱸魚[18]。本來,他們覺得張翰為鱸魚辭工,所以鱸魚是最好食。不過,唐人經過比較,發現鯽魚最好食[19]

那麼,若魚生為中國之物,那日本是如何接觸魚生呢?由於唐代國力是當世最強,各國稱唐為「天可汗」,紛紛來華朝貢,甚至派學生來華留學,學習中國文化。在眾多留學生之中,以日本人最多。他們來華帶了很多唐代的文物及文化回國,著名的人物有留學17年的吉備真備、李白的詩友阿倍仲痲閭及有「橘秀才」之稱的橘逸勢等。在唐太貞觀16年,日本進行大化革新,全面學習唐朝文化。所以唐朝的魚生文化便傳到日本。

        食魚生之風,宋代依然熾熱。蘇軾識飲識食,自然讚不絕口[20];大詩人梅堯臣有一個老侍女,善於弄魚生。歐陽修每次想食魚生,就親自拎一條魚找梅堯臣,叫他侍女弄魚生[21],所以歐陽修都很饞嘴,愛食魚生[22]。不過,到了明朝,時人崇尚食療、養身,不食生冷及堅硬食物[23],明末清初文豪李漁更講明少食生肉為妙[24]。所以,明朝巨著如《西遊記》、《金瓶梅》、《三言兩拍》等,都甚少提及魚生。因此,中國自明之後,已甚少食魚生。反觀日本人精益求精,屢有突破,此消彼長,將魚生成為國粹,風靡世界。

        自古以來,蒼井空都不是中國人,儘管她懂得中國書法。不過,魚生的確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。當日本發揚魚生時,中國沒有提出抗議,將魚生拱手相讓給日本。所以,全世界都以為魚生是日本的,並非中國。

噢,現在說自古以來,會否太遲呢?正如洪磊所說,我們必須正視歷史,魚生的確是中國固有文化,也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



[1]
[2] 《漢書東方朔傳》:「生肉為膾。」
[3] 《禮記內則》:「魚膾,芥醬。」
[4] 《禮記內則》:「膾,春用蔥,秋用芥。」
[5]
[6] 《說文解字》:「膾,細切肉也」
[7] 《說文解字‧膾》段注:「所謂先藿葉切之,復報入切之也。報者,俗語雲急報。凡細切者必疾速下刀。」
[8] 曹植《七啟》:「累如疊穀,離若散雪。輕隨風飛,刃不轉切」
[9] 《論語‧鄉黨》:「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」
[10]《論語‧鄉黨》:「割不正,不食;不得其醬,不食。」
[11] 枚乘的〈七發〉,便提及了當世最名貴的菜色,提及了「薄耆之灸,鮮鯉之膾」
[12]《後漢書方術列傳左慈篇》:「操大拊掌笑,會者皆驚。操曰:『一魚不周坐席,可更得乎?』放乃更餌沉之,須臾復引出,皆長三尺餘,生鮮可愛。操使目前鱠之,周浹會者。操又謂曰:『既已得魚,恨無蜀中生薑耳。』放曰:『亦可得也。』操恐其近即所取,因曰:『吾前遣人到蜀買錦,可過使者,增市二端。』語頃,即得薑還。」
[13] 漢制116克,3升即是48克。
[14] 《後漢書‧方術列傳‧華佗篇》:「廣陵太守陳登忽患匈中煩懣,面赤,不食。佗樁之,曰:『府君胃中有蟲,欲成內疽,腥物所為也。』即作湯二升,再服,須臾,吐出三升許蟲,頭赤而動,半身猶是生魚膾,所苦便愈。佗曰:『此病後三開當發,遇良醫可救。』登至期疾動,時佗不在,遂死」
[15] 《晉書‧張翰傳》:「張翰在洛,因見秋風起,乃思吳中苑菜蓴羹、鱸魚膾,曰:『人生貴適忘,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?』遂命駕而歸。」
[16] 白居易《輕肥》:「果擘洞庭橘,膾切天池鱗。食飽心自若,酒酣氣益振。是歲江南旱,衢州人食人!」
[17] 白居易《鹽商婦》:「何況江頭魚米賤,紅膾黃橙香稻飯。」
[18] 楊曄《膳夫經手錄》說:「膾莫先於鯽魚,鯿、魴、鯛、鱸次之。」
[19] 楊曄在《膳夫經手錄》說:「膾莫先於鯽魚,鯿、魴、鯛、鱸次之。」
[20] 蘇軾《烏夜啼》:「莫怪歸心甚速,西湖自有蛾眉。若見故人須細說,白髮倍當時。小鄭非常強記,二南依舊能詩。更有鱸魚堪切膾,兒輩莫教知。」
[21] 《避暑錄話》:「往時南饌未通,京師無有能斫鱠者,以為珍味。梅聖俞家有老婢,獨能為之。歐陽文忠公、劉原甫諸人每思食鱠,必提魚往過聖俞,聖俞得鱠材,必儲以速諸人,故集中有《買鯽魚八九尾,尚鮮活,永叔許相過,留以給膳》、又《蔡仲謀遺鯽魚十六尾,余憶在襄城時獲此魚,留以遲永叔》等數篇。」
[22] 歐陽修《奉使道中五言長韻》:斫冰燒酒赤,凍膾縷霜紅。」
[23]何良俊《四友齋叢說》:「修生之士,不可以不美其飲食。所謂美食,非水陸雜陳珍饈之謂也,要在生冷勿食,堅硬勿食,勿強食,勿強飲。」
[24]李漁《閒情偶寄飲饌部》:「飲食之道,膾不如肉,肉不如疏

2 則留言:

  1. 感謝支持,這個BLOG 很多都是有關食物的小研究,小考證,希望有人喜歡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