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

〈哥吃的不是齋,而是文化!〉

整到咁的齋,真是想食埋個仙人


「食齋」在古代叫「素食」,可追溯到西周,大概三千幾年歷史。初時古人食齋,並非考慮健康,而是拜神[1]。當有先人去世,後人要喊兩次,朝晚各一,然後洗淨衫褲,寓意沖走衰起,最後食齋充饑,禮成了事。這個儀式,流傳至今。雖然我們無強迫喊幾多次,不過喪禮後亦要脫孝服,換新衫,到酒樓食齋。那齋宴就叫「解穢酒」。不過,亦有人喪禮後大魚大肉,有雞有菜,那餐不是「解穢酒」,而叫「應紅讌」或「英雄讌」[2]


春秋時期有宗法制度,講階級講地位。當時很少肉食[3],肉類非常珍貴,食肉變成生活態度。如果無重大事情,古人都不會食肉[4];即使有大陣仗,如祭祀拜神,食肉就講階級。周天子食牛[5]、諸侯食羊,士大夫食豬或狗[6]。雖然當時養豬頗為普遍[7],但養豬要很多穀物[8],不是家家養得起,所以一般人幾乎日日食齋[9]

笮融,能力廢,喺三國志抓到都唔用。

魏晉時期,佛教來華,好多人誤以為佛教徒食齋。其實佛教分小乘佛教及大乘佛教:小乘佛教講個人成佛,不用普渡眾生;大乘佛教講慈悲,誓要普救世人。當時,小乘佛教首先傳入中國,不反對食肉,三國時期有武將叫叫笮融,他行事放縱,殺人如麻[10],但偏偏篤信佛教,大興「浮層寺」。有一次他搞浴佛大典,就用酒飯招待來賓,有數萬人幫襯[11]!從笮融放縱擅殺、飲酒食肉,看到佛教初期是肉照食、飲照飲。因此,北魏賈思勰的《齊民要術》記錄的齋菜單,有不少肉食[12]

信佛信到飲酒食肉,明顯同本土學說不對嘴型。當大乘佛教在南北朝傳入,大乘佛教講慈悲、戒殺行善,同儒家觀點不謀而合,好快就取代小乘佛教。其中以梁朝的開國君主蕭衍最信佛教,簡直是die hard fans。他單在首都建康就起了五百多座佛寺,和尚師姑幾萬人[13]。他信佛信到四次不做皇帝,走去削髮為僧,搞到朝廷用錢贖他。他發現不少大乘經典都反對食肉[14],於是寫了〈斷酒肉文〉,話食肉會阻礙成佛[15]。他不像狼英,確實講得出,做得到,餐餐食齋[16]。結果,不少僧侶食齋,寺廟見有生意做,大興齋堂賣齋,食齋文化慢慢興盛。

桂花鮮粟羹,個壺吸引過個羹

蕭衍叫僧人食齋,但當時並非一定要食。事實上,由梁亡到唐初,依然有僧人大杯酒大塊肉。最後唐玄宗下禁僧道不守戒律詔〉,明文禁止僧人飲酒食肉,逼他們嚴格遵守[17]。所以,今日僧人不食肉,其實上承盛唐,並非魏晉。

做生意很簡單,有供有求,旺哪樣做那樣。唐三藏義淨取經、皇帝親迎佛骨,佛教hit 爆全唐,加上僧人都要食飯,所以齋菜款式及味道都大為提升。今日「桂花鮮粟羹」、「桑蓮獻瑞」等齋菜,正是唐朝寺廟所創。至於素雞素鴨,並非鬼佬產物,都是唐代發明。唐僖宗時,侍中崔安潛崇尚佛教,潛心禮佛,不會食肉,時人將他比作蕭衍。當他宴請親朋時,他會用麵條或蒟蒻等食材染色,扮成豬手、羊肉及燒肉等,造形甚為逼真[18]
呢隻喺素雞定燒雞呢?係素雞!


前人食齋,出於禮佛,宋人食齋,未必出於禮佛。南宋的陸游,既是一流的詩人,亦是一流的廚師。他善於煮一種叫「甜羹」的齋菜,更賣花讚花香,讚到天上有地下無,話好食過八珍[19]!陸游晚年,崇尚養生,只食齋,唔食葷,最喜歡食粥同薺菜,認為食粥甚至可以延年益壽[20]。陸遊養生有法,到八十幾歲才死,是極少數長命的中國人。
食齋的人愈來愈多,齋菜愈食愈多花款,菜色又有,點心又有[21],幾百種款食物[22],所以宋朝齋鋪亦愈開愈多。最有趣是「托葷菜」,所謂「托葷菜」,即是將齋菜扮成肉,如素雞素鴨。唐朝少有「托葷菜」,但南宋就屢見不鮮。齋鋪、麵店、酒肆及茶樓都可以食。有記載的如「奪真雞」、「假羊」、「假蛤蜊」等[23],共五十多種[24],幾乎甚麼都有,與今日香港有得fight

如果間間嘅羅漢齋都係咁,齋鋪一定發達啦

明清時期,李漁、袁枚等不少文學家推廣食齋,認為有助健康[25],令食齋又上到另一個高峰。當時的齋有自己嘅派系,叫「釋菜」[26]。宮庭御膳房有「素局」,做到二百幾款齋菜[27],慈禧太后曾食齋醫病[28]。民間僧廚技術亦相當精湛,令食「釋菜」變成生活態度。其中杭州一間叫「煙霞洞」的寺廟,最平都收白銀十六元,最貴可以收到五十元白銀[29]!當時搞一次十人酒會,總數都唔洗十元白銀[30]。收得昂貴,當然好食,好食到連乾隆微服出巡,走去杭州試齋[31],還講到齋好食過鹿脯、熊掌萬幾倍[32]。今日見到的「羅漢齋」,正是昔日清朝名菜[33]

今日食的齋,其實都不是失驚無神走出來,亦非近年爆出來。如果下次有人笑你一個人食齋,鬼死咁dry,你不妨昂首大聲講:「哥吃的不是齋,而是文化!」



[1]出自《儀禮喪服》:「朝一哭,夕一哭而已。旣練,舍外寢,始食菜果,飯素食,哭無時。」
[2] 黃永幟:〈解穢酒〉,見於個人專欄《男煮角》,刊於20111212日《星島日報》
[3]  出自《孟子梁惠王上》:「雞豚狗之畜,無失其時,七十歲可以吃肉矣。」暗示當時民眾無肉吃,即使是大同社會,都要到七十歲才可吃肉。
[4] 出自《禮記王制》:「諸侯無故不殺牛,大夫無故不殺羊,士無故不殺犬豕。」
[5] 出自《禮記月令》:「天子居大廟大室,乘大路,駕黃騮,載黃旗,衣黃衣,服黃玉,食稷與牛。」
[6] 王仁興著:《中國飲食談古》,p.39
[7] 《詩經大雅公劉》:「執豕於牢,酌之用匏,食之飲之。」
[8] 《說文解字》解釋「豢」字:「以穀圈養豕也。」
[9] 出自《禮記王制》:「庶人無故不食珍」
[10] 見於《三國志吳書劉繇傳附笮融》:「謙使督廣陵、彭城運漕,遂放縱擅殺。
[11]見於《三國志吳書劉繇傳附笮融》:「每浴佛,多設酒飯,布席於路,經數十里,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,費以巨億計。」

[12] 見於《齊民要術卷九素食第八十七缹瓜瓠法」條》:「漢瓜用極大饒肉者,皆削去皮,作方臠,廣一寸,長三寸。偏宜豬肉,肥羊肉亦佳。」
[13] 見於《南史循吏》:「都下佛寺五百餘所,窮極宏麗。僧尼十餘萬,資產豐沃。」
[14] 見於《大般涅槃經》第四卷:「夫食肉者斷大慈種」
[15] 見於梁武帝〈斷酒肉文〉:「若出家人猶嗜飲酒、啖食魚肉,是則為行同於外道,而復不及。」
[16] 《南宋武帝下》:「晚乃溺信佛道,日止一食,膳無鮮腴,惟豆羹糲飯而已。」
[17] 見於〈禁僧道不守戒律詔〉:「邇聞道僧,不守戒律。或公訟私競,或飲酒食肉‥‥‥宜令州縣官,嚴加捉搦禁止。」
[18]見於《北夢瑣言》卷二:「唐崔侍中安潛崇奉釋氏‥‥‥宴諸司,以面及蒟蒻之類染作顏色,用象豚肩羊臑膾炙之屬,皆逼真也,時人比於梁武。」
[19]見於陸游〈甜羹〉:「山廚薪桂軟炊粳,旋洗香蔬手自烹。從此八珍俱避舍,天蘇陀味屬甜羹。」
[20]見於陸遊〈食粥〉:「世人個個學長年,不悟長年在目前。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將食粥致神仙。
[21]見於《夢梁錄》卷十六〈葷素從食店諸色點心事件附〉
[22]見於郭伯南主編《食為天》,P. 104
[23]見於《夢梁錄》卷十六〈分茶酒店〉及「麵食店」
[24]見於郭伯南主編《食為天》,P. 104
[25]見於李漁《閑情偶寄飲饌部疏菜第一》:「吾為飲食之道,膾不如肉,肉不如蔬,亦以其漸近自然也。」
[26]見於《古代飲食史》卷五,P. 471
[27]見於郭伯南主編《食為天》,P.105
[28]見於《清稗類鈔飲食類孝欽后思素饌:「孝欽后嘗召見伍秩庸侍郎,語及飲食。秩庸請以素饌進御,孝欽俞之。而左右以孝欽春秋高,謂非食肉不飽,遂罷。其後,孝欽寢疾,念秩庸之言,因又命以素饌進,旋以腹疾而止。」
[29] 見於《清稗類鈔飲食類寺廟庵觀之素饌》:「煙霞洞之席價特昂,最上者需銀幣五十圓‥‥‥其極廉者亦需十六圓。」
[30]見於《清稗類鈔飲食類醵資會飲》:「會飲者十人,人出銀幣一圓,得十圓,亦以其中之一人主辦其事。」
[31] 見於《清稗類鈔飲食類高宗在寒山寺素餐》
[32]見於《清稗類鈔飲食類高宗謂蔬食可口》:「主僧以素肴進,食而甘之,乃笑語主僧曰:「蔬食殊可口,勝鹿脯、熊掌萬萬矣。」
[33]見於薛寶辰:《素食略說》:「羅漢菜,菜蔬瓜之類,與豆腐、豆腐皮、麵筋、粉條等,俱以香油炸過,加湯一鍋同燜。甚有山家風味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