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

食野就是交換口水


食中菜,即變相交換口水,有礙衛生,似合國情。

食中菜是種藝術,既好食,又好看。最好看是以下情節:正當侍應擺下熱餸,人人摩拳擦掌,打算猛擦一頓之際,總有好事者起身大叫「飲杯」!眾人嚇了一嚇,像三魂剛回歸七魄,立即在地上執回笑容,慌忙碰杯,觥籌交錯,情況非常混亂。這時,有酒飲酒,無酒找酒,找不到只好慌忙斟水,或舉空杯虛應故事,作鷺絲笑。一輪擾攘後,便在小菜中交換口水,如是者來六至八次,眾人飲飽食醉,連腦袋的空位也塞飽了,動也不想動,何況叫囂?

        我一直以為,飲食間交換口水,也像法式濕吻一樣,都是文化精髓,突顯中華人民大團結。其衛生之處,與特產地溝油、鼠肉串燒一樣,性質雖異,但同合國情。不過,這次我一如佚名歌曲《今天終於知道錯》。怎想到,古中國與現今西方一樣,行的是分食制,一人一份。


漢壁畫,可見中國跪坐文化,食案既窄且矮
       歌仔都有得唱:「你哭着對我說,電視劇都是騙人的」。看得劇多,總以為歷代建築都似故宮。事實上,上古建築都像哈比屯,樓底矮、樓房窄、實有面積低,連傢俬也放不到幾件,和誠哥的樓有得fight!偏偏古人比哈比人高,所以根本無位圍枱食飯。有一次,齊國大臣在宗廟拜神,被人刺傷,但他一手抓着宗廟屋頂,一手迎敵,力戰而亡[1]。宗廟是當時最宏偉建築,尚且伸手可及,何況尋常百姓家?所以先民鋪蓆跪坐,用食案,案置食器,行分食制。後來跪坐傳至日本,成為日本象徵。

胡床,即是今日摺凳的前身

        戰國曾發生一件既可歌可泣,又非常低B的故事。戰國孟嘗君宴請食客,曾有人發脾氣,以為孟嘗君比較好餸,冷待自己,罷食離場。孟嘗君拎隻碗給他睇,發現份量大家相同。食客羞到飛天,大感慚愧,當眾自殺[2]。若非當時一人一份,那食客毋須火滾至自殺。

      魏晉時期,胡床漸漸普及。胡床即是今日的摺凳,折凳的奧妙之處,不是可以坐着它來掩藏殺機,就算被差人抓到亦都鋤你唔入,而是在於開始改變中國飲食文化,至今歷久不衰。摺凳在東漢傳入,本為外族之物,可摺可坐,隨時拎走,適合逐水草而居的生活[3]。靈帝最愛坐摺凳,貴族爭相仿傚[4],一時洛陽紙貴。在魏晉時期,漢胡雜居,摺凳漸為普及,中國人開始由跪變坐。以往中國人跪食,殊不舒服;但坐摺凳進食,舒服得多,故得以流傳,影響中國以後「坐」的觀念。順帶一提,王羲之東床快婿的故事,東床並非指今日的床,指胡床。王羲之當日應該坦胸露腹,坐着摺凳進食。東晉大將軍也曾與大臣同盤而食,足證當時已初步有合食制[5]
敦煌壁畫,中間的「桌」,正是食床。


「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」乖孩子三歲能誦,不過這個「床」應該不是今日的床,亦未必是摺凳,應是當時出現的新家具——「食床」[6]。「食床」既是「桌」的前身,又是「長凳」的前身。唐人進食時,會在食床擺滿食物,然後周圍擺幾張細食床做長凳。人在長凳,圍坐而食。他們進食時,既可盤膝而坐,又可垂腿而坐,舒服多了[7]。敦煌壁畫裡,畫了不少圍桌而食的圖畫,足證合食制頗為流行。

到了唐末,有錢佬又有新玩意,坐圈椅[8]。「椅子」之所以叫椅,正因為有背可倚。唐代圈椅,有倚背、有扶手,有四隻腳,後世椅子設計,無不有圈椅的影子。不過,這種有腳、有柄、有背的椅子,只限高門大族使用,未及百姓[9]。南唐名畫《韓熙載夜宴圖》,便畫出了圈椅,枱上的食物,一式一份,反映宮庭可能仍有分食制。

〈韓熙載夜宴圖》,可見當時有椅,行分食。

到了宋朝,椅子變得普及[10],每家都有幾件傢俬,可以圍枱食飯。因為一齊食飯,就衍生了「白席人」,即是今日MC。當時飲宴都幾麻煩,因為你要被白席人指揮你進食先後。話說宋朝名臣韓琦去飲宴,拿起荔枝,就想偷食。白席人見了,高呼:「韓資政吃荔枝,賓客們請一起吃荔枝!」韓琦被人踢爆偷食,火滾至極,憎死白席人,於是他放低荔枝不食,心想白席人吹他不脹!豈料,白席人醒至當頭,即刻玩踢爆,高呼:「韓資政發脾氣了,請賓客們一起放下荔枝。」聽完,韓琦也笑了起來[11]
五代圈倚,有椅背、有柄


宋朝以後,圍枱食飯幾乎已成定案。這啖口水,足足交換了一千年,傳到今日中、港、台三地。台灣換換下口水,發現有問題,終於覺得污糟,於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提倡「公筷母匙」運動,率先用公筷[12]。香港在03年沙士後,才大力提倡公筷。推行十年,公筷已成習慣,不用反而不慣。至於內地,公筷已推廣了十年,不過一直都流於推廣,一般餐廳不會提供公筷,人民又覺得「落手快,好世界」,少理衛生,所以公筷推行多年,成效不彰[13]

這就是中、港、台三地的分別了。



[1] 《左傳‧襄公二十八年》:「十一月,乙亥,嘗于大公之廟,慶舍蒞事‥‥‥盧蒲癸自後刺子之,王何以戈擊之,解其左肩,猶援廟桷動於甍,以俎壺投殺人而後死,遂殺慶繩麻嬰。」
[2] 《史記‧孟嘗君列傳》:「孟嘗君曾待客夜食,有一人蔽火光。客怒,以飯不等,輟食辭去。孟嘗君起,自持其飯比之。客慚,自剄。」
[3]  崔永雪著:《中國家具史——坐具篇》,台北:明文書局,1994P.80
[4] 《東漢書‧卷103‧五行志一》:「靈帝好胡服、胡帳、胡床、胡坐、胡飯、胡空侯、胡笛、胡舞,京都貴戚皆競為之。」
[5] 劉義慶:《世說新語‧黜免》:「桓公坐有參軍烝薤不時解,共食者又不助,而椅終不放,舉坐皆笑。桓公曰:『同盤尚不相助,況復危難乎?』敕令免官。」
[6] 高啟安著:《唐五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》p.230
[7] 高啟安著:《唐五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》p.234
[8] 李雨紅著:中外家具發展史》,哈爾濱:東北學林出版社,2000年,p.19
[10] 李雨紅著:《中外家具發展史》,哈爾濱:東北學林出版社,2000年,p.21
[11] 陸游著:《老學庵筆記》卷八:「北方民家,吉凶輒有相禮者,謂之白席,多鄙俚可笑。韓魏公自樞密歸鄴,赴一姻家禮席,偶取盤中一荔枝,欲啖之。白席者遽唱言曰:資政吃荔枝,請眾客同吃荔枝。魏公憎其喋喋,因置不復取。白席者又曰:資政惡發也,卻請眾客放下荔枝。魏公為一笑。」
[12]文匯報:〈『母匙』與雌雄無關〉,《教育版》,2010916
[13]長沙晚報:〈筷子是傳染病交叉禍源 本報記者連日暗訪飯店餐館發現 公勺公筷推廣酬過成本關和感情關〉,《要聞》,A012012722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